The Pearl Lam Podcast | With Jan Dalley

Pearl Lam (林明珠) welcomes Jan Dalley, the esteemed Arts Editor of the Financial Times, for an insightful exploration of the arts and culture sector. They discuss the evolving field of global arts journalism, highlighting both i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reflect on how art continues to influence and mirror modern society.

林明珠:你好!这里是《林明珠博客》。真的非常高兴,今天我坐在这个叫Sid Motion Gallery的美丽画廊里。我认为大家都应该来参观这个画廊,这里有很多新兴艺术家,非常令人兴奋。现在我和Jan Dalley坐在一起。那么,Jan,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Jan Dalley: 首先,Pearl,非常感谢你邀请我参加你的播客,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系列节目,我非常喜欢。所以很高兴来到这里。我是Jan Dalley,《金融时报》的艺术编辑,我做这份工作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这些年来它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金融时报》,我们是一份非常国际化的报纸,尽量在全球范围内报道艺术。当然,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仍然努力尝试。

 

林明珠:我记得我们是在《金融时报》的午餐采访中认识的,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Jan Dalley: 是的,没错。

 

林明珠: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每年我都会在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展上见到你。你最初是在《金融时报》做文学记者的,对吗?

 

Jan Dalley: 是的,没错。

 

林明珠:你在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是什么引导你进入新闻行业的?

 

Jan Dalley: 我在大学读的是英文专业,之后尝试了不同的工作,但我最享受的早期工作是在出版行业。我曾在Chatto and Windus工作,这是伦敦一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然后我开始为各种杂志撰写书评,逐渐从书评写作转向编辑工作。我曾与几位编辑合作,当《星期日独立报》在伦敦创刊时,一位我曾共事的编辑成为了那里的文学编辑,他邀请我去做他的副手,那是我真正开始的地方。

 

林明珠:真是太棒了!所以你最初在《金融时报》做文学记者?

 

Jan Dalley: 是的。

 

林明珠:然后你转向了艺术。文学和艺术之间的区别一定很大,因为你热爱阅读,我想你肯定很喜欢书。

 

Jan Dalley: 是的,我非常喜欢。

 

林明珠:然后你投入到艺术领域。每天都有这么多的艺术展览、戏剧、歌剧、音乐会和表演艺术,而且是全球各地的。你是怎么管理这一切的呢?

 

Jan Dalley: 我依靠一支出色的作家团队,他们负责报道他们想报道的内容。许多人在英国,但也有很多人在世界各地工作。他们非常棒,帮我了解最新动态,我完全依赖他们。不是每个作家都适合每个事件,即使他们是优秀的作家。我们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戏剧、舞蹈、歌剧以及现在的新形式如播客都采取同样的方法。

 

林明珠:所以你实际上有一个专人负责听大部分播客?

 

Jan Dalley: 我们确实有一个人专门挑选播客。

 

林明珠:真的吗?现在有那么多的播客。

 

Jan Dalley: 是的,没错。

 

林明珠:哇。

 

Jan Dalley: 还有视频游戏。视频游戏是一个很有趣的领域。

 

林明珠:真的很有趣。视频游戏?

 

Jan Dalley: 你知道吗?视频游戏市场的规模,单就市场的财务规模而言,比整个电影和音乐行业加起来还要大。

 

林明珠:什么?

 

Jan Dalley: 是的,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视频游戏的规模庞大。

 

林明珠:完全令人震惊。

 

Jan Dalley: 是的,没错。

 

林明珠:哇。因为美国有一些非常出色的视频游戏,但中国和日本也有,他们的视频游戏都非常棒。我没意识到有这么多人在玩视频游戏。

 

Jan Dalley: 是的,我想是的,而且玩游戏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

 

林明珠:我真是错过了,因为我不玩视频游戏。也许今晚我应该开始试一试。

 

Jan Dalley: 我也不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真的完全依赖我的团队和我们的作家来告诉我们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有趣的。他们倾向于写关于游戏中的主题,而不仅仅是个别游戏。现在视频游戏涵盖了所有内容,任何你能想象的内容。

 

林明珠:因为游戏的画面非常美。

 

Jan Dalley: 是的,视频游戏甚至有关于如何养牛的游戏,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

 

林明珠:我不玩视频游戏的唯一原因是我有强迫症。如果我开始玩游戏,我可能就会一直坐在那里对着iPad,一动不动。

 

Jan Dalley: 是的。

 

林明珠:你可能会整晚都坐在那里不动。我知道自己的弱点,我无法让自己停下来。而且我看到现在的孩子们都非常专注,但我没想到这个行业这么大。

 

Jan Dalley: 是的,我认为视频游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们产生强迫性行为。那就是它的吸引力所在。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人们还可以和别人一起玩,它确实有一些社交元素。

 

林明珠:你认为这些新的游戏、这些新的娱乐方式,是否让今天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更不爱社交?

 

Jan Dalley: 当然,社交媒体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林明珠:是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出门。

 

Jan Dalley: 你不一定要出门,是吗?

 

林明珠:是的,他们不需要出去社交或者做其他事情。哇,你真的覆盖了非常广泛的艺术领域,我都没意识到视频游戏也被认为是艺术的一部分。

 

Jan Dalley: 我一开始也很挣扎,特别是当我们开始报道视频游戏时,我要求作家们专门写艺术方面的内容,因为确实有很多艺术家被雇佣来设计游戏。

 

林明珠:当然,确实如此。

 

Jan Dalley: 许多音乐家受雇于这个行业。实际上,对于年轻音乐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设计师、灯光师、以及很多电影制作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制作电子游戏的过程中,很多技术都直接来自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乐器演奏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叙事也和写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这些游戏需要有叙事结构。

 

林明珠:是的,叙事结构。

 

Jan Dalley: 所以他们雇用编剧,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专业人士参与。例如,他们还会雇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林明珠: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Jan Dalley: 是的,他们参与电子游戏的制作过程,是的。

 

林明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彻底的启发。

 

Jan Dalley: 他们还会雇佣城市规划专家,因为很多游戏都与城市相关,游戏中经常有追逐场景和需要到达的目的地。所以,可能甚至会有研究交通灯的专家参与到这些游戏中。

 

林明珠:哇。

 

Jan Dalley: 是的,这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行业。

 

林明珠:说实话,我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可能真的需要开始研究一下电子游戏,也许我应该邀请一位电子游戏制作人来参加我的播客节目,启发我一下。

 

Jan Dalley: 是的,那会很棒。你可以找一个人来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我其实并没有资格深入讨论这个领域,但电子游戏的视觉语言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型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数字艺术的各种形式,确实非常有趣。

 

林明珠:是的,电子游戏确实与数字艺术、动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影响非常强烈,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对。

 

Jan Dalley: 当然,许多动画师也受雇于此。

 

林明珠:我认为电子游戏艺术绝对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品味,扩展了艺术的范畴和风格。

 

Jan Dalley: 是的。现在还有另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哦,你听我说话,好像我很懂这一切。其实我并不真正了解,只是有所了解而已。

 

林明珠:你比我了解得多。

 

Jan Dalley: 那就是电子游戏的技术、套路和视觉语言正逐渐融入主流电影。现在有一些新电影的视觉风格看起来就像电子游戏,但当然,它们也聘请了优秀的演员。所以,这两者之间正在相互渗透。同时,在音乐方面,艺术形式之间也存在交叉影响。

 

林明珠:那么,金融时报会大量报道电子游戏吗?像现在这样,电子游戏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Jan Dalley: 我们确实会报道不少,是的,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当然也引起了我们普通记者的兴趣。而且,电子游戏也与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有交叉点,所以这些领域之间有很多关联。

 

林明珠:最近你写了一篇关于灯箱的文章。

 

Jan Dalley: 是的。

 

林明珠:关于现在的展览,人们进入展览后首先会看灯箱,然后他们当然会拍照。现在的趋势是每个人去展览时,都会自拍,与画作合影,而不是专注于欣赏作品本身。

 

Jan Dalley: 是的,他们确实这么做。

 

林明珠:你怎么看?你认为这种行为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普遍吗?这是否会进一步推动沉浸式艺术的兴起?

 

Jan Dalley: 好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可能不是最合适的讨论对象,因为我的年龄不同,我属于另一个时代。

 

林明珠:当然,你的观点很重要。

 

Jan Dalley: 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走进一个画廊时会想着给自己拍张照片。

 

林明珠:是的。

 

Jan Dalley: 我喜欢艺术,但最近我和一位年轻的策展人谈过。她负责策划一些大型机构的展览,她说现在她在策划展览时非常注重第一个房间,甚至是展览中的第一件作品。因为即使展览有很多房间和美丽的作品,她知道很多人会走进展览,站在第一个房间的中央,给自己拍张照片,然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这种行为几乎成了展览的“营销”。你不用等到看完整个展览再去评价。你一进来就拍照分享,所以展览的第一印象在策展上变得极为重要。

 

林明珠:策展人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Jan Dalley: 我相信是这样的。

 

林明珠:我也属于老派,觉得在博物馆或画廊自拍是很不寻常的。我开展览时,有人会来问我能不能和我合影,我会想,难道你不是应该和画作合影吗?这种行为确实显示了人类在观赏艺术时的巨大变化。我认为我们必须接受这种变化。你说得很对,有些艺术家会告诉我,他们的展览非常适合在Instagram上发布,这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如果一个展览很“适合发在Instagram上”,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来参观。这真的很不可思议。

 

Jan Dalley: 是的,这是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林明珠: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的,尤其对于博物馆而言,如果他们想吸引年轻一代,特别是Z世代,这可能是唯一的方式。我在自己的画廊里也看到了这一点。

 

林明珠: 绝对是。

 

Jan Dalley: 也许有一天你会是。这其实并不重要。

 

林明珠: 但我觉得大多数画廊都非常让人望而生畏。所以,人们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走进画廊,真正去参观、欣赏。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些画廊必须摆出这样一种让人畏惧的姿态。到现在我还不理解。但我们确实这样做了,或许是因为你不应该主动上前打招呼。你不能主动为他们服务或带他们四处参观,因为他们应该自己随意漫步。但如今,当我去纽约或伦敦时,我看到更多年轻人走进画廊,或许是因为Instagram和营销的影响,我想这给了他们自信,让他们觉得可以走进来。

 

Jan Dalley: 是的,而且有许多精彩的免费展览会经常更换。你可以了解艺术。而且我觉得,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实很简单。这就像走进一家你知道你负担不起价格的商店一样。

 

林明珠: 是的,但你仍然可以去看看,欣赏它。

 

Jan Dalley: 你可以。是的,但我想,你可能不会走进一家售卖非常昂贵珠宝的商店,因为你知道你负担不起。这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自在,或担心有人会试图卖给你东西。但是总体而言,我认为社交媒体让艺术世界显得更加亲民、更加民主化,比不上社交媒体的时候更加外向。我觉得这实际上对我们有利。

 

林明珠: 我认识不少没有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所以他们大多是通过Instagram来销售作品的。

 

Jan Dalley: 是的。

 

林明珠: 你怎么看?你觉得这会不会动摇现有的艺术世界结构?比如在线销售等?你怎么看?

 

Jan Dalley: 我认为艺术家永远都会想要举办展览。他们总是希望能够举办一场展览。

 

林明珠: 那线上展览呢?

 

Jan Dalley: 嗯,是的,但不知为何这似乎不太一样。如果他们创作的是实物作品,如果他们创作的是数字作品,那另当别论,因为它们在线上存在。但如果你制作的是实物作品,如果这是你亲手创作的,有油彩、三维立体的,即便它在线上看起来很棒,艺术家仍然会希望你能亲自看到它,他们也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展览。实际上,许多大画廊现在几乎是为了取悦艺术家而举办展览,因为现在有许多艺术家,正如你所知道的,他们不需要展览,他们有等待名单。

 

林明珠: 是的。

 

Jan Dalley: 我是说,他们其实不需要展示他们的作品,因为有些人会说,只要是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我就想买下一件。

 

林明珠: 排队等候名单上的。

 

Jan Dalley: 但是艺术家。

 

林明珠: 艺术家,是的,因为他们希望在一个房间里看到所有的作品,也希望不仅仅是收藏家看到,他们希望公众也能亲临现场欣赏作品。

 

Jan Dalley: 当然,因为否则新人永远不会看到这些作品。因为,是的,部分作品当然会进入机构,但绝大多数作品都会被私人收藏。

 

林明珠: 不仅是私人收藏,还被存放在仓库里。

 

Jan Dalley: 是的,存放在仓库里,我们再也不会看到它。而艺术家自己,除非他们有。我前几天跟Michael Craig Martin聊天,他在创作50年、甚至60年后举办了一次回顾展,他发现了自己50年来没见过的作品。他还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这个回顾展,因为他早期的许多作品从未被人见过,因为当时他还不是一个知名艺术家。所以,这次回顾展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将是全新的体验,对他本人也有一些发现。

 

林明珠: 那太好了。

 

Jan Dalley: 是不是很棒?我觉得这是皇家艺术学院的工作,举办这样的盛大展览。但另一方面,当作品刚刚完成,这可能是我们唯一能看到它的机会,不是吗?

 

林明珠: 是的,绝对是这样。但说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真的考虑Gen Z以及他们的喜好,再看看老一辈人。好吧,我们来谈谈观念艺术。观念艺术通常需要你先阅读一些东西,然后才能欣赏。当观念艺术总是谈论政治、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时,Gen Z是没有耐心去读这些东西的。你觉得这会改变吗?你认为观念艺术在未来,或在艺术世界的演变过程中,还会保持其重要性吗?

 

Jan Dalley: 我认为你说得对,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代际品味问题。

 

林明珠: 是的。

Jan Dalley: 我认为许多年轻艺术家和观众,他们对观念艺术不太感兴趣。

 

林明珠: 是的。因为当你要求他们去阅读,甚至是在Instagram上看一段文字或听采访,他们都没有耐心。我看到的情况是,最近有一个年轻艺术家,他说他只想创作让人快乐的艺术,不涉及观念,也不涉及其他深刻的内容。他的展览在Holborn Museum举办,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这场展览打破了纪录。这是不可想象的,这位艺术家不讨论知识、政治等问题,却依然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那么这些观念艺术家要如何进化呢?因为所有的观念艺术家都读了很多书,他们的艺术作品讨论的都是当下的世界。那么,艺术的整体品味是否正在改变?这是我在思考的。我看着年长的艺术家,他们非常真诚。而年轻艺术家则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Jan Dalley: 是的,这非常有趣,但也许这一直是如此。

 

林明珠: 也许。

 

Jan Dalley: 你觉得新一代总是有点排斥之前的艺术吗?有时候他们喜欢更早期的艺术,但…

 

林明珠: 我不觉得他们在排斥,只是今天的年轻人行为方式非常不同。他们的注意力很短。而艺术世界和设计艺术的品味都在迎合他们,因为你无法吸引他们进入艺术机构。而作为画廊,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吸引年轻一代,培养年轻的收藏家,但品味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如何引导这些艺术家和收藏家去欣赏传统的方式?我觉得这一直是个挑战。

 

Jan Dalley: 我觉得艺术的潮流是循环的。尽管谈论艺术的潮流似乎有点奇怪,但我们知道,艺术也有潮流的起伏。有时某位艺术家会赶上潮流,然后又逐渐淡出,但有时他们会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或许是在他们去世很久之后。

 

林明珠: 绝对是这样的,比如著名的梵高。

 

Jan Dalley: 是的。我觉得现在特别有意思的是,许多年纪非常大的女性艺术家终于受到了关注。她们大多是在八九十岁才迎来事业的复兴,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

 

林明珠: 这也是因为市场。因为市场和现在的多元化政治氛围。

 

Jan Dalley: 我想,愿意承担很大风险的人并不多。当然,总会有一些人。

 

林明珠:就像NFT非常火的时候。

 

Jan Dalley: 是的,那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是吗?

 

林明珠:对,那是因为数字市场的问题。我是说,数字货币,尤其是加密货币的影响,现在加密货币回升了,但NFT仍然疲软。

 

Jan Dalley: 是的。

 

林明珠:所以我认为需要有某种东西来支撑它。

 

Jan Dalley: 是的,我也这么认为。而且,艺术家影响市场,但市场也会影响艺术家,对吧?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想要以艺术家的身份谋生,赚取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你可能会被鼓励去创作一些实体作品,这些作品可能在风格上反映了你过去做的数字作品,但它们是某种实体形式的作品。可能是3D的,可能是电影形式的,或者其他形式。否则,你很难卖出去,卖起来非常困难。

 

林明珠:因为当我们谈论当代艺术时,我们谈论的是当代文化,而当代文化与科技息息相关。所以,显然,如果他们做数字艺术,他们是在反映世界的现状,反映科技。但是,收藏家能否跟上并理解这些艺术呢?所以,现实与他们所代表的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你说得对,习惯于收藏实体艺术的老一代人,很难让他们购买一件数字艺术作品。年轻一代也许会,但让我记得的是,大约10到15年前,我买了很多动力艺术和数字艺术作品,但每年或每两年我都要更换软件。对,软件维护真的很困难,现在我把所有这些作品都放进了仓库,因为挂一幅画布要比挂一件数字艺术品容易得多。所以所有这些,我认为我们只是在看艺术界如何演变。艺术家们在进步,我们在追赶。当我们赶上时,他们又已经前进了,这一切都很有趣。你对艺术评论家和艺术新闻之间的区别怎么看?

 

Jan Dalley: 这确实很难,因为我和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合作,他们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非凡的能力。他们有些人可以在某一周写关于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文章,下一周又可以写关于上周刚创作出来的作品。

 

林明珠:哇。

 

Jan Dalley: 但并不是任何刚创作出来的作品。我是说,有很多作品,但很少有人敢写任何一件作品。我也不会要求他们那样做,当然不会,尝试那样做是荒谬的。毫无疑问,有些人确实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鉴赏能力。但如果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很好奇你如何看待艺术界在地理上的变化。我记得我们之前聊天时,你说你觉得能量正在从伦敦流失,转向巴黎,但你也提到过香港与欧洲或美国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一直在变化,对吗?

 

林明珠:我认为我们永远无法避开政治,对吧?政治意味着一切。反华情绪、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冲突,这些问题非常巨大。这种反华情绪非常强烈。现在当你去美国时,几乎看不到任何中国艺术家的展览。我和一位机构的负责人谈过,他们说在美国展出中国艺术家的展览是不合适的。所以在美国,情况非常严重,这影响了市场。

 

Jan Dalley: 你也不能展出俄罗斯艺术家的作品。

 

林明珠:是的,是的。

 

Jan Dalley: 中东的情况也很复杂。

 

林明珠:是的,当他们想展出中国艺术家时,他们展出的都是出生在美国的华裔艺术家。这种情况也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我觉得非常震惊的是,如果你去任何国家或市场,他们的收藏家都非常支持本地艺术家。比如在香港,我们总是支持香港的艺术家。如果你去印尼、菲律宾,他们也支持本地艺术家。但在中国,情况大不相同。你只要看看拍卖市场就知道,70%的艺术品是他们购买的海外作品。受过国外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只认可国外的艺术家。如果是在美国学习,他们就会收集美国学到的艺术品。今天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很多40岁左右的年轻收藏家,只喜欢收藏国外的艺术品,他们追随美国的潮流。那些年龄较大的人还在收藏中国艺术品。这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中国艺术家觉得自己得不到支持。所以我们正在等待,看这趋势如何得到纠正。香港仍然很令人兴奋。看看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展,今天一个大问题是,你会看到越来越少的美国收藏家来参加。我记得在上次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似乎美国大使馆发出了一种安全警报,警告他们不要来香港。所以美国收藏家变少了。美国博物馆也不再带着他们的托管人和赞助人来香港了,这导致我们的活力有所下降。希望这种情况能够改变,因为我认为美中关系必须改善。香港仍然很有活力,不仅仅是中国,来自整个亚洲的收藏家也会来香港,欧洲人也会来香港。所以我们依然有很多人来,但如果美国的收藏家也来,氛围会更加活跃。总的来说,中国的收藏家还是会来,亚洲的收藏家也会来。但如果你看看伦敦,脱欧后情况更糟,税收和非本土问题导致很多我的朋友搬离了英国。脱欧后,我觉得欧洲的艺术之都似乎已经转移到了巴黎,无论我是否喜欢这个现实。当我选择在欧洲开设画廊时,我会选择在巴黎开设。所以我认为,地理上的确在发生变化。

 

Jan Dalley: 脱欧后这种情况必然会发生。我认为这必然会发生。

 

林明珠:我觉得脱欧带来了很多变化。不仅仅是脱欧,还有增值税也是个问题。

 

Jan Dalley: 哦,我知道。

 

林明珠:对,税收问题,增值税问题。一般来说,你甚至看不到中国游客来这里,因为他们无法在这里购物,因为增值税。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改变增值税政策,他们应该恢复英国的增值税退税,这会有帮助。所以脱欧已经是个大问题了,人员和资本都在流向欧洲。那么,艺术记者能成为艺术评论家吗?

 

Jan Dalley: 艺术家能成为艺术评论家吗?

 

林明珠:不,我是说,艺术记者能成为艺术评论家吗?

 

Jan Dalley: 是的,是的,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觉得人们可以学会如何批评艺术,并且如果他们有那种思维方式,确实可以做到非常好。

 

林明珠:有主见?

 

Jan Dalley: 嗯,是的,有主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是的,当然,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但我认为真正适用于艺术批评的是那种能够看一幅画,或者一座雕塑,或其他任何艺术品,并问自己,这位艺术家想要做什么?他们到底在思考什么?他们想要传达给我的是什么?他们是否成功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是我认为真正重要的问题。艺术批评不是简单地说:“哦,这个人用了漂亮的颜色,很不错,我喜欢它”或者“我不喜欢它”等等。其实,批评的是艺术家的意图。

 

林明珠:是关于艺术家的意图,真的。

 

Jan Dalley: 是关于作品背后的思考。有时候也涉及理论框架,但并不总是如此。

 

林明珠:那么,你怎么看呢?你知道,因为这很主观。那是不是让艺术批评变得很困难?

 

Jan Dalley: 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评论家不一定觉得自己必须取悦所有人。他们也确实不会取悦所有人。

 

林明珠:完全同意。

 

Jan Dalley: 他们不会取悦所有人。但他们可以非常有影响力,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在纽约。

林明珠:一位艺术评论家会发表意见,然后大家都会跟随。

 

Jan Dalley: 但在英国,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林明珠:这里会发生这种情况吗?

 

Jan Dalley: 几乎不会,因为我们有很多媒体。这是一种安全保障,不是只有一两家媒体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在纽约,《纽约时报》可能比其他任何报纸都重要得多。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很多报纸,因此人们可以找到他们信任的评论家。就像看电影一样,我不知道你是否也这样做,但我通常会读两三位不同的影评人的评论,我经常这样做……

 

林明珠:我不会,我是盲目去看。我喜欢看电影。我真的很喜欢看电影。我看电影时甚至不看预告片。是的,有时我会看一些很烂的电影,但我就是喜欢看电影。我喜欢电影院。

 

Jan Dalley: 这很好。

 

林明珠:是的,我喜欢那些可以在里面买食物的电影院,我喜欢那种氛围。有人会说:“你为什么不在家看?”但感觉完全不同,没有那种氛围。

 

Jan Dalley: 那是真的。

 

林明珠:有时我真的会看一些很烂的电影,甚至看睡着了。

 

Jan Dalley: 那很放松。

 

林明珠:是的。那么艺术评论家在这里不像在美国那样有影响力?

 

Jan Dalley: 确实,评论家的意见很重要,我认为艺术家当然非常在意评论家说的话。但这里没有只有一两个人掌握大权的情况。这就是不同之处,我们有更多的声音,这很好。因为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展览非常棒,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我真的不喜欢这个展览,这都没关系。

 

林明珠:你在艺术文学界已经有25年了,感觉如何?

 

Jan Dalley: 哦,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真心这么认为。

 

林明珠:因为你可以告诉每个人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Jan Dalley: 不完全是。因为每天……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像在吹嘘,但这是事实。每天我都会学到一些东西。每天都会学到新东西。

 

林明珠:每天都学到新东西?

 

Jan Dalley: 我认为是的。即便只是某个人用的一个新词,或者我团队中很年轻的成员穿了一件很棒的衣服,总是有些新东西。我总是能学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每天,当我打开电子邮件,总会有我从未听说过的东西。

 

林明珠:现在,25年后你要退休了。退休后你打算做什么?

 

Jan Dalley: 我将做工作中最好的部分,那就是我将只做写作。

 

林明珠:因为你喜欢写作。你学的是英语文学,当然了。

 

Jan Dalley: 是的,我现在也写作,所有这些年我一直在写作,但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确保报纸的版面内容。我必须确保每天都有版面内容在报纸上出现。我还负责委托其他人做这件事,也会自己写一些文章。所以我将停止做这些,停止所有的组织、委托、运营和责任,所有这些都不再需要我负责了,我只会专注于写作,写关于艺术和文化的内容。

 

林明珠:那太棒了。这是你最喜欢的事情。

 

Jan Dalley: 是的。

 

林明珠:这是你最爱的。

 

Jan Dalley: 是的,理想的状态。我很开心。

 

林明珠:Jan,能有你在这里真是太好了。和你交流真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听到你的想法和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很快能再见到你,当你开始专注写作时,希望你能再次来做客,作为作家再来一次。

 

Jan Dalley: 谢谢你,Pearl。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我非常高兴能参与到你的播客中来。

 

林明珠:谢谢你,Jan。非常感谢你。

If you like this episode you might also like...

The Pearl Lam Podcast | With Jackie Beat

Pearl Lam (林明珠) sits with Jackie Beat in Los Angeles for an insightful conversation exploring Jackie’s career and the ever-changing world of drag. The conversation also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entertainment, emphasising authenticity, and humour’s role in self-expression and social commentary.

Read More

The Pearl Lam Podcast | With Magnus Hastings

Pearl Lam (林明珠) sits with renowned photographer Magnus Hastings, whose work documenting drag queens and queer icons has received critical acclaim. They talk about Magnus’s path into drag photography,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 while sharing stories behind a few iconic photos.

Read More